本報6月29日訊(記者 孫振華 通訊員 周黎明)株洲市安監局今天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5月該市核定的1035家安全隱患自查自改月報企業,都已按時上報查改情況:自查隱患1471項,整改完成1425項,正在整改46項。
  株洲市理順安全生產監管機制,隱患排查由政府行政執法為主,轉向企業日常自查自改為主,安全生產狀況持續好轉。今年頭5個月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比前兩年同期分別下降34.78%、11.76%。
  株洲作為我省重化工業城市,高危及工貿生產經營單位多達1.6萬多家;而全市縣以上安監部門只有178人,其中執法人員不到80人,執法檢查全覆蓋心有餘而力不足,全市安全生產壓力巨大。
  其實,這一切都是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政企職責不清、角色錯位造成。作為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企業必須承擔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的責任;政府安全監管部門只是安全生產的監管主體,對違反安全生產的企業進行監管執法。以往政府執法管理部門大包大攬,致使一些企業認為,生產賺錢是自己的事,安全防範是政府的事。
  為改變抓安全生產“企業冷、政府熱”怪現象,去年3月,株洲在全市推行安全事故隱患企業自查自改月報制度,並率先在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四大高危行業鋪開。企業必須每月對安全生產隱患全面進行自查自改,填好自報情況表,經法人代表簽字核實,每月3日前將上月的自報情況報送縣市區安監部門。每月7日前,縣市區安監部門將本轄區上月的彙總情況,上報給市安監部門。市安監部門根據企業自報情況,在全市範圍內抽查核實。對遲報、漏報、瞞報、拒報等給予扣分;當企業扣分累積到一定程度,特別是對存在重大隱患隱瞞不報的企業,按照規定進行行政處罰、停產停業整頓、暫扣其安全生產許可證。
  株洲安監局局長殷順堂認為,這一制度的實施,促使企業由被動接受安全監管,向主動開展安全管理轉變;安全生產也從原來的運動式、階段性、不連續的管理方式,轉移到了常態、規範的運行上。如湖南海利化工、湖南昊華化工等企業,嚴格、規範執行隱患排查報告機制,很好地預防了事故發生;茶陵泰和仙鉛鋅礦等企業還將此項制度延伸到班組、崗位,每個員工配備一本日查記錄本,將每天查的隱患記錄在案,實現了企業隱患排查治理全員參與。
  近日,省安委辦、省安監局已向全省推廣該市安全隱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改月報”模式。
   短評
  安全監管要切中要害
  孫振華
  庖丁解牛,技藝高超,關鍵還是方法對、方向準,切中了牛骨肉相連的“肯綮”。做任何事如能擊中要害、抓住關鍵,自然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下,安全生產事故高發、頻發,還是與監管機制不順有關。政府執法監管部門大包大攬,越位做了企業該做的事,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最後疲於奔命當“消防員”,安全生產事故自然會“按起葫蘆浮起瓢”。
  株洲市從理順安全生產監管機制入手,實施企業安全隱患自查自改月報制度,明確企業查改安全隱患的主體責任與執法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這實質上是抓到了安全生產監管的“肯綮”。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長期在生產管理一線摸爬滾打,哪些方面安全管理有漏洞,哪些生產過程存在安全隱患,哪些地方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環節,怎樣進行有效治理,他們自然最有發言權,無疑必鬚髮揮企業在安全生產監管中的主導作用。
  株洲市通過建立隱患自查自改月報制度,將原來安全生產以事故管理為主轉到隱患排查治理,繼而進一步前移到安全風險預防控制上來,促使企業由被動接受安全監管,向主動開展安全管理轉變,建立起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規範化、法制化的運行機制。但此機制要真正長效運行,的確非一蹴而就。上萬家企業,每月要自查、自改、上報,縣(區、市)和市安監部門每月要檢查、執法,工作量顯然不小,能否持之以恆堅持下去,而不會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對企業、對監管部門的毅力與耐力都是嚴峻的考驗。  (原標題:株洲下活安全生產監管一盤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p45mpzmv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