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17864人參與)顯示,75.9%的受訪者認為成為世界遺產是讓世人瞭解相關歷史的好的載體;49.7%的受訪者相信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會促進相關區域的合作發展。同時,也有83.7%的受訪者擔心一些地方可能將世界遺產當作搖錢樹,導致破壞性開發。(7月3日《中國青年報》)
  申遺成功絕對是一件好事。老祖宗的文明財產受到了全世界的承認,可以集全人類之力一起保護,並助推中國旅游業。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大批項目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國人文化遺產保護區域意識明顯加強,人們更加關註文明遺跡。
  但也有人擔心,“世界遺產”的名頭未必都是好事,因為有的地方直接算的就是“經濟賬”而非“保護賬”。這一憂慮不無道理。毫無疑問,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能夠展示給後人其存在的憑證,都是非常寶貴的,但正因為如此也極易遭到破壞。有學者指出,有的地方官員本末倒置,利用世界遺產配套開發其他項目以擴大影響力,或一味追求旅游景區認證,採用明星宣傳、影視劇拍攝等手段抬高游客的心理預期。更有一些跟史實不符的“文化遺產”也開始申遺,對文化簡直是一種褻瀆。還有一些申遺,竟是在為屬於糟粕的東西“復辟”“復古”找藉口。
  要知道,一個項目的申遺成功是好事,但也要看到背後的隱患。除了文化遺產被過度開發以外,還可能出現失衡的局面。比如,兵馬俑的開放,讓全世界人民更加瞭解西安、瞭解中華文化,很多國家領導人訪問我國都來兵馬俑參觀、感受,這是陝西的驕傲,也是國家的驕傲。不過,由於兵馬俑的知名度太高,旅游旺季根本控制不了游客數量,而游客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超過文物的承載能力,會對文物造成永久破壞。
  據悉,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是意大利,我國位列第二。本次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對待我國現有的文化遺產,41.5%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應該繼續申遺”;40.9%的受訪者的態度比較淡然,認為“申不申它們都在那裡”;還有14.2%的受訪者認為“申了世界遺產反而是種破壞”。到底如何看待“世界遺產”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中國有句老話:“過猶不及”。“世界遺產”既是瞭解相關歷史的好的載體,也是游客感受文化遺產魅力的一個選擇。但是政府不能以遺產為名僅僅追求經濟利益,要將旅游收益切實投入遺產的保護之中,建立長久穩定的規章制度,並且認真執行。我們應該從向世人展示我國的豐厚遺產這方面來考慮,而不要僅僅在數字上面打轉,一味追求申遺的數目。必須明確的是,保護應該是種常態,而不是趕申遺的趟兒。
  福兮禍之所倚。申遺是件好事,但好事要警惕生出不好的事來。鑒於目前一些地方的破壞性開發,申遺不妨悠著點。
  文/孫建清  (原標題:世界遺產名頭未必都是好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p45mpzmv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